- 马迠隆
<正> 一、前言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彻底粉碎了王、张、江、姚“四人邦”反党集团,宣告了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迠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在英明领袖华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
197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以涵,王仁洲
本文针对全星接线的自耦变压器在电力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零序阻抗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推导出全星接线自耦变压器的零序等值电路,并着重对零序激磁阻抗是非线性的、零序阻抗具有方向性、高压侧零序等值阻抗具有较大的负值等问题进行了试验分析和理论探讨。
197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正> 一、前言在直流输电系统中,为了减少谐波电流的不良影响和改善电网的电压质量,常装设谐波滤波器和无功补偿装置(静止电容器或同步补偿机等)。这些装置中的电容器必然参与换流器的换相过程’特别是当受端交流系统是弱系统时,按一般常规设计方法作计祘,所得结果误差之大是不容许的,此时必需考虑电容的影响,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197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以涵,杜元和
<正> 中性点不接地电力网中便用的绝缘监视电压互感器在运行中往往出现高压侧保险频繁熔断现象,这种现象有些是因电压互感器向电源合闸引起的,但更多的是因电力网一相瞬间接地引起的。这是个老问题,远在三十年代就在国外的电力系统中发现过这个问题,同时开始了有关研究工作。我国在解放以后,因电力网的迅速发展,也频频出现这类问题,并自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弄清了产
197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童恩超
<正> 一、超音速气流工况叶栅压力比的确定涡轮机在运行中,流量往往与设计工况不同,为了分析在变工况时机组的经济性与安全性,需要知辺叶栅的压力比。通常为了较准确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机组逐级进行详细计算,即采用试估焓降的方法,利用连续方程与能量方程进行校核,工作量颇大,本文利用查图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能较方便地决定动叶栅的压力比。
197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庆国,杨国旺
<正> 一、问题的提出电是我国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动力。为了提高经济运行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就必须经常掌握负荷情况,计算损耗率,不断地总结经验,制定降损措施. 要进行电能损耗计算,首先应当收集负荷资料,在一些电厂、变电站和大的用户,负荷电
197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毛晋,郭家骥
<正> 一前言河北束鹿发电厂新装一台QF_2-12-2型汽轮发电机做调相机运行,因没有启动专用设备,决定采用工频异步启运方案。考虑到两极发电机在工频异步启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要求先做动态模拟试验,然后再做现场试验。电力系统动态模拟是根据相似理论建立起来的物理模拟系统,也就是机电过程相似的缩小型电力系统。它可以模拟调相机工频异步启动的整个过程,为设计和运行提供可靠依据。
197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俞有瑛
<正> 一、前言随着电力系统的扩大和大容量发电厂的迠立,采用超高压远距离(?)电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超高压远距离(?)电线对其继电保护装置的快速性、灵敏度、可俈性以及选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我国330~(KV)线路上的快速保护的动作时间,要求在工频一、二个周波,即20~40毫秒以内。但在具有大容量机组的系统中,暂态过程的衰减时间常常大到几十毫秒以上。当(?)路发生在大型的
197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仁洲
<正> 前言电力系统受到微小干扰时,将出现暂态过程。当微小干扰消失之后,如果系统仍恢复到原来的(?)态运行点,则称系统是静态(?)定的,否则,系统是不(?)定的。现代电力系统日趋庞大,系统的计算工作相当复杂。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电力系统计算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但是,必须研究适于计算机要求的新的计算方法。
197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