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基于粗糙集和主成分分析结合的短期负荷预测

    尹成群;康丽峰;孙伟;何玉钧;

    采用神经网络进行负荷预测,为了进一步减少输入变量的个数,减小网络结构,在基于粗糙集理论约简的基础上,采用能消除变量间相关性的主成分分析法对负荷影响因素约简,并且通过实例研究证明了此法的有效性。

    2007年01期 No.12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传输函数的VFTO下变压器绕组建模

    谢庆;梁贵书;孙海峰;王晓晖;

    提出了一种基于传输函数的VFTO下变压器绕组的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由网络分析仪测量获得的变压器绕组散射参数推导出电压传输函数的表达式;然后通过矢量匹配法将电压传输函数进行有理式拟合,并采用Routh逼近对其进行阶数缩减;在此基础上应用网络综合理论进行了电路实现,得到了变压器绕组的集中参数电路模型。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2007年01期 No.124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灰色新预测模式的变压器故障预测

    王晶;刘建新;

    从初始条件选择、背景值改造等方面对原有灰色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建立了新的改进非等间隔灰色预测模型,最后应用模型群优选预测法获得较好的结果。通过实例验证表明模型与一般的非等间隔灰色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提出基于此新方法还可以建立变压器故障预测系统,客户可以通过本系统来预测短期的未来变压器各类特征量及可能存在的故障类型。

    2007年01期 No.124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光学电流互感器对提高电流动态测量品质的研究

    及洪泉;张健;杨以涵;李岩松;郭志忠;

    介绍了光学电流互感器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磁型电流互感器相比,基于Faraday磁旋光效应原理的光学电流互感器在测量原理上不存在测量频带问题,无磁饱和问题。通过比较两种串联运行的电流互感器的现场运行数据,分析其直流分量、基波和谐波含量,得出光学电流互感器具有优良的动态测量特性的结论。

    2007年01期 No.124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考虑二次规划因素的电网规划方法

    李双涛;任建文;周明;徐岩;

    电力市场环境下,针对电网结构需要进行多次扩建的问题,提出了在电网规划时考虑未来电网二次规划的可能性,对网络扩建后的可靠性因素进行量化处理的电网规划新方法。使电网规划模型在平衡了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上,网络结构有更强的稳定性保证,并能避免电网进行不必要的二次扩建损失。通过算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证明该方法是合理有效的。

    2007年01期 No.124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分层式结构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研究综述

    王飞;刘洪才;潘立冬;

    介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性能要求、网络结构和数据流状况,探讨了分层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方案选择和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给出了电压等级和复杂程度不同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具体方案,并在分析以太网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CSMA/CD)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通信系统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2007年01期 No.124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配电网无功优化规划

    杨丽徙;徐中友;朱向前;

    以年综合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了考虑系统多负荷水平的配电网无功优化规划数学模型;提出了在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以负荷功率阻抗矩法确定补偿节点,利用灵敏度分析和灾变思想改进遗传算法的配电网无功规划优化方法;该方法加强了遗传交叉、变异操作的针对性,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算例结果表明了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2007年01期 No.124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配电网三相潮流的简化分析

    马莉;刘健;韦力;

    为了减少配电网三相潮流分析的计算量,提出了配电网的三相双方向等效电压降落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互阻抗参数的影响,把馈线段上所有的三相负荷用一个三相等效负荷表示,然后使采用简化模型得出的馈线段端部的电压降落与未简化馈线模型计算的电压降落相等,令简化后馈线段总阻抗与简化前总阻抗相等,并利用配电网的馈线段沿线电压幅度和相位变化不大的特点,推导出双方向等效电压降落模型中的各项参数,该模型确保了在馈线段相互连接构成配电网络后,仍能得到精确度很高的馈线段端点电压的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计算馈线段上各个负荷点处的三相电压和各支路线损的递推公式。文中给出了一些算例,并与严格潮流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简化方法的近似精度高,并且在应用到基于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等随机优化算法的配电网络重构时,可大大提高潮流计算效率。

    2007年01期 No.124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

    <正>近日,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以韩英铎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本次验收会由教育部科技司李渝红处长主持,刘吉臻校长、杨勇平副校长、杨奇逊院士等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本次会议。在验收会议上刘吉臻校长就实验室建设对我校发展的意义、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等方面做了简要的阐述。重点实验室肖湘宁教授就实验室基本情况、目标与定位、建设任务书主要内容、工作进展、建设计划执行情况、硬件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组织与管理模式、中长期工作设想等方面向专家组做了实验室建设报告。

    2007年01期 No.124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统计分析和自组织神经网络的燃烧稳定性研究

    郝祖龙;刘吉臻;田亮;王洋;

    以某电厂的监控信息系统(SIS)中的历史数据库作为分析平台,对常规光学火检信号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首先对火检信号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然后提取出火焰亮度平均值、火焰亮度方差、火焰亮度峰峰值和均匀度等4个特征量,分8种典型燃烧工况对火检强度信号作了大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特征量能够反映不同工况下的火焰燃烧状态。将不同燃烧工况下的火焰信号特征值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利用该网络的自动聚类功能,分别将它们聚集到不同的区域内。经过验证,这种方法能对燃烧状态稳定性作出有效判断。

    2007年01期 No.124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锅炉汽包水位软测量模型研究

    何钧;曾德良;陈彦桥;

    针对汽包水位测量对象的复杂性,从基本的物质平衡和能量平衡关系出发,深入分析了汽包水位对象的特性,将汽包水位的变化解析为汽包中饱和水量和饱和汽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建立了一个300 MW机组自然循环锅炉正常运行时的汽包水位软测量模型。经仿真验证,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汽包水位的变化。

    2007年01期 No.124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精密控温箱内腔温度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李亮;范瑾;韩冰;

    针对精密控温箱内腔温度难以达到稳定的问题,提出利用Laplace方程对精密控温箱绝热层与均温层的厚度比进行理论研究,结合非稳态热传导方程,求解得到:当绝热层与均温层的厚度比近似为1:1时,精密控温箱内腔温度的稳定性最好。

    2007年01期 No.124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TK6生物质燃料结渣特性分析与判别

    阎维平;陈吟颖;

    生物质与煤同为固体燃料,尽管组成成分存在明显的区别,但在气化、燃烧与成灰特性等方面有许多共性,本文在分析各种生物质燃料的灰渣组成成分及其对结渣倾向影响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若干煤结渣判别指数和生物质结渣判别指数对判别生物质结渣特性的适用性,基于11种常见生物质燃料灰渣成分的分析,对各自的结渣特性进行了判别,并与以往文献的结渣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建议了各种判别方法的适用程度,推荐了具有较高可靠性的生物质结渣判别方法。

    2007年01期 No.124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0 ]
  • 剪切液膜线性化稳定方程

    张营;叶学民;王松岭;李春曦;张泰岩;

    以边界层理论为基础,基于完整的边界条件,建立了切应力作用下沿倾斜壁面下降的液膜表面波的边界层模型,推导了边界层模型的Orr-Sommerfeld方程。利用摄动方法获得了扰动波的行波和扰动量的理论表达式,模型包括切应力、雷诺数、波数、表面张力、倾角等参数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为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切应力作用下液膜表面波流动的稳定性特征奠定了基础。

    2007年01期 No.124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小波系数区域相关性的关联维数在风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谷俊杰;田进;彭学志;

    提出用小波系数区域相关性的滤波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降噪处理,用关联维数来定量描述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而对风机进行故障诊断。计算了风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降噪前后振动信号的关联维数。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的保留信号特征,有较好的降噪效果,且风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所对应的关联维数有明显不同,因此可以用关联维数区分风机的工作状态,以关联维数作为风机故障诊断的依据。

    2007年01期 No.124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射水式喷射加热器结构设计计算与分析

    邱春花;王蓉;付文锋;

    应用气体动力学理论,参照一维等压混合分析方法,对射水式喷射加热器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列出各主要结构尺寸的计算式。分析了主要结构参数对喷射器工作性能的影响,得出水喷嘴的出口截面离混合室入口截面距离,及水喷嘴出口截面与混合室喉部的截面比等主要参数对喷射器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

    2007年01期 No.124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混合网络在慢时变系统中的应用

    周珂珂;谷俊杰;

    针对工业慢时变系统非线性、调节时间长、参数难以用常规PID控制方法整定等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混合神经网络参数自整定复合控制方案。将BP网络和PID结合起来充当系统的控制器,实现PID参数的自整定,RBF网络充当辨识器,实现对受控对象模型的辨识。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

    2007年01期 No.124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凝汽器压力变化影响机组功率增量计算的研究

    董丽娟;张润盘;张春发;

    以汽轮机功率方程为基础,根据汽轮机变工况原理和其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将背压变化的全过程分为亚临界工况和超临界工况,对末级进行分析计算,推导出功率增量的计算公式,确定出凝汽器真空修正曲线,有较高的精确度。

    2007年01期 No.124 70-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下降液膜二维剪切表面波的演化方程

    王松岭;刘作良;李春曦;叶学民;

    基于边界层理论,采用积分方法,建立了沿倾斜壁面下降、表面有气流作用的液膜二维表面波扰动演化方程。模型中包含了界面切应力、雷诺数、表面张力、倾角、流体物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上述因素对液膜流动稳定性的影响,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数学模型。

    2007年01期 No.124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比例因子与幅值立方法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陈超;王强;

    在幅值立方法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计算机模拟出的机械故障信号进行分析处理,验证了幅值立方法在抑制噪音信号、提高信噪比方面的作用,和广泛适用性。同时也发现该方法的局限性,并引入比例因子,有效提高了信噪比。

    2007年01期 No.124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O_2/CO_2燃烧技术及其污染物生成与控制

    刘忠;宋蔷;姚强;张利琴;

    O2/CO2燃烧方式更适合于煤的燃烧,经干燥脱水后烟气中CO2的浓度可达95%以上。该技术不仅便于回收烟气中CO2,还能大幅度地减少SO2和NOx排放,实现污染物的一体化的协同脱除,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燃煤发电技术。介绍了O2/CO2燃烧技术及其发展历程,回顾了近10年来该技术在燃烧与传热特性、污染物生成与控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一技术领域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7年01期 No.124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协同进化算法的水轮机模糊PID调速器研究

    解建宝;辛华;

    针对水轮机调速器常规PID控制不能根据系统的动态过程自动调整控制参数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协同进化遗传算法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该方法采用协同进化遗传算法同时优化模糊PID控制的模糊规则和PID整定公式中的3个比例因子,通过模糊推理的方法求解PID参数的变化量,对PID参数进行自动整定,为了避免优化得到的模糊规则之间发生跳变,在目标函数中引入一光滑因子。仿真表明,该控制算法具有良好的静态和动态性能。

    2007年01期 No.124 89-9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空间概念的灰色关联分析及电建方案优选研究

    乞建勋;王斌;牛东晓;

    针对现有关联分析只从平面的角度来确定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的方法,通过空间距离公式把最优和最劣关联度结合起来,得到一个空间综合关联度,使分析问题的角度从平面拓展到空间;为了使决策者既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又能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决策,在最终排序问题上引入偏序概念,并结合热电厂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装机方案进行优选。

    2007年01期 No.12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考虑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项目收益计算方法

    丁乐群;吕冰;李智毅;胡洋;

    首先阐明项目财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本质区别,指出通常用当前市场价格乘以项目新增产量来计算项目收益的算法是不准确的。然后基于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提出了计算项目财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还涉及到合理使用市场占有率的问题。

    2007年01期 No.124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变电站继电保护数据流端对端实时性仿真研究

    高会生;靳玮玮;刘广;

    利用动态仿真建模技术对变电站继电保护数据流端对端实时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变电站继电保护数据流的分布特点和报文端对端时延构成;建立了变电站间隔层的继电保护设备和变电站层的本地监控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仿真模型;具体研究了不同网络配置下的继电保护数据流端对端时延,指出数据帧大小和发送间隔,链路背景利用率,高层协议等是影响实时性的主要因素,给出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有利于减小继电保护数据流端对端时延的网络配置方案。

    2007年01期 No.124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分组、随机交织器相关系数仿真分析

    熊华;曾常安;王峰;

    着重分析了Turbo码输入序列形式和长度对交织器相关系数的影响,并对两种常用交织器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根据在信道中传输的信息码流设计出的分组交织器性能可以比一般的随机交织器优越。

    2007年01期 No.124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OFDM的低压电力线通信系统信道噪声特性分析

    田新成;侯思祖;王旭;

    主要研究了低压电力线信道噪声特性,首先,介绍了电力线通信(PLC),建立了基于低压电力线信道实测特性的OFDM系统的仿真模型,然后,针对不同种类的噪声进行了建模,测量并分析了电力线信道的噪声特性。本文通过测量实验,得出低压电力线信道噪声波形及其特点,通过仿真,得出了低压电力线信道上各种噪声对OFDM系统误码率(BER)性能的影响。

    2007年01期 No.124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圆柱形波导梳状线谐振器间电耦合特性分析

    张雪梅;邸英杰;张淑娥;王兰勋;

    着重分析了加载U字型和一字型耦合杆的圆柱形波导梳妆线谐振器间电耦合特性。利用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HFSS计算得到了腔内电场和磁场分布,并给出了重要的实用耦合特性曲线。得到的部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的很好。最后,利用这样的电耦合以及磁耦合设计的九单元交叉耦合梳妆线滤波器进一步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007年01期 No.124 115-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SIP协议的软电话的设计与实现

    赵建涛;吴开炎;

    介绍了会话初始化协议(SIP);研究了基于SIP协议的软电话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主要涉及SIP消息的生成和处理,语音的压缩编码和回放以及使用RTP进行语音数据报的实时传输等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软电话的测试平台。

    2007年01期 No.124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复合熟人模型——一种多Agent合作组织方法

    耿兰芹;王平;

    为了有效地组织Agent间合作与通信,提高多Agent系统求解效率,借鉴现实社会中熟人之间的关系特点,提出了复合熟人模型。从分析Agent间的关系入手,定义了对合作求解具有重要影响的三类熟人关系,并给出了对熟人的综合评价体系。还给出了基于上述复合熟人模型的多Agent合作求解过程。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合作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2007年01期 No.124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目标优化算法

    杨莉;孙华昕;朱宏超;

    针对多目标进化算法中存在的无效进化和计算浪费,本文探讨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目标进化算法,并提出一个新的贝叶斯多目标优化算法。该算法结合个体的强度值和密度值完成非劣择优,利用具有局部结构BD度量机制进行网络度量,采用树形模型构建网络结构。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007年01期 No.124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HP-FUZZY方法的火电厂设备状态分级评价

    祝晓燕;杨敬娜;

    火电厂的设备繁多,要实现火电厂设备的高效管理,关键在于对设备的运行状态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针对火电厂的主要生产设备采用AHP-FUZZY方法,并结合逻辑推理,建立了设备综合评价数学模型。该模型把主观因素大量量化,给出了设备权重及其状态值的详细计算方法。实际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7年01期 No.124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华北电力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成果被国际粒子表引用

    <正>华北电力大学应用物理系王志刚博士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有雄厚理论功底和独到见解。自2003年以来,对困扰高能物理界多年的标量粒子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丰富成果,论文发表在《欧洲物理杂志》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其中两篇文章Eur.Phys.J.C42(2005)89-92和Eur.Phys.J.C37(2004)223-231,被今年国际上最权威的粒子表《Review ofParticle Physics》引用,共引用5次,这表明我校的理论研究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前沿。粒子表每2年更新一次,汇聚了国际高能物理界实验和理论的可靠和最新成果,作为标准,以供比较。

    2007年01期 No.124 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厂含砷废水的混凝处理研究

    王淑勤;李蔷薇;

    以电厂中的含砷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pH值、沉降时间、投加量、铁铝硅摩尔比对聚硅酸硫酸铁铝混凝处理含砷废水的影响。采用Ferron逐时络和比色法测定了聚硅酸硫酸铁铝中铁、铝的形态分布,对聚硅酸硫酸铁铝进行了透射电镜分析,并对其除砷前后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讨论了其除砷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7,铁铝硅摩尔比为1:1,沉降时间为10min,混凝剂投加量达100mg/L时,聚硅酸硫酸铁铝的除砷率为90%,且沉降时间快,残余色度低。

    2007年01期 No.124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石英砂负载TiO_2薄膜光催化降解制革废水的实验研究

    宋立民;许佩瑶;吴扬;康玺;

    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石英砂负载纳米TiO2薄膜,将该膜作为光催化剂降解实际制革废水。通过平行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光照时间15 min,废水初始pH=6.7,H2O2投加量为0.5%。在此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光照30 min时CODcr去除率即达到71.91%。此外,制备了Ag+/TiO2改性薄膜,该膜对制革废水的光降解效果有一定的提高。

    2007年01期 No.124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